6月15日上午9时,记者走进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办事大厅,正遇上刚刚拿到营业执照的刘女士。作为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负责人,刘女士感慨地说,“2013年我也创办过一个公司,当时准备了工商、质监、税务3套材料,前后跑了近1个月才办好证照。现在‘三证合一’,只需要交一套材料,一个印章管审批,两个工作日之内就搞定了。”
武汉东湖高新区副主任夏亚民介绍说,“一个印章管审批”带来的直接驱动效应,是光谷平均每天诞生22家科技型企业。截至目前,区内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32家,名列全国高新区前茅。在行政审批与服务、科技创新、科技金融和扩大开放4方面完成38项改革事项,形成20项制度性成果。
据了解,去年10月,东湖高新区开始筹备组建行政审批局,一个印章管审批;建立权力清单管理模式,制定行政审批事项清单,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设立审批事项,做到政府部门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,确保在行政审批、工商服务、市场监管、综合执法、社会信用体系、金融服务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,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积极性。
为了建立健全服务投资主体的长效机制,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投资、创新和创业活力,武汉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行“三零服务”——全面推广工业项目审批“零障碍”,由政府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,投资主体自主决定投资领域、投资项目,对负面清单外工业项目不再审批,建立前置事项承诺加备案、承诺公示、集中验收、责任追究、全过程监管等制度,投资主体在获得用地、作出承诺后,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、评审、施工,竣工后接受全面验收,验收合格后颁发相关证照;全面推广工业项目注册“零收费”,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,凡涉及政府服务的内容一概免收各种费用;全面推广工业项目服务“零距离”,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保制、项目秘书服务制,统筹推进包括政务诚信、商务诚信、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全面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。
记者在新近公布的《东湖高新区内资准入负面清单》上看到,围绕东湖高新区“131”主导产业,36个重点产业实行“非禁即入”,同时列出了13项内资禁止投资项目,清单之外,内资企业均可进入。
据悉,这是武汉市发布的首份“负面清单”。武汉东湖高新区负责人解读说,这份清单是围绕东湖高新区“131”产业格局而制定的,细分为光通信、激光、光电显示等36个重点产业。“131”产业格局,即1个核心产业(光电子信息)、3个战略产业(生物、能源环保、高端装备制造)、1个先导产业(高技术服务业)。
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只是一份清单,从简从快的审批更为重要。”夏亚民说,该区简化市场准入制度,成立行政审批综合管理部门,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,全面实施企业设立“一口式”、产业项目“一体化”和政府投资项目“一条龙”等行政审批方案。同时,东湖高新区还创新投资准入模式,对清单内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“联合审批”;对清单外的内资企业投资备案试行“承诺审批”,即次要材料不齐全,只要书面承诺限期交齐都可审批,让投资便利化。
在东湖高新区,商事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注册资本登记制度、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和创新政府监管方式等内容,目的是进一步简政放权,“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,根本上还是理念的改变。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卢现祥认为,市场活力和市场秩序如同硬币的两面,基于简政放权这个根本理念,包括商事登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乃大势所趋,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求。
简政放权有力带动了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。据统计,去年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55户,同比增长62%,其中新登记科技型企业4293户,每个工作日新增22家。区内注册企业已达2.6万家,注册资本金净增494亿元,增长156%,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。